据2015年统计数字,永春人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47个国家和地区;永春籍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有120多万,海外宗乡社团110多个,其中马六甲永春会馆已有210年的历史;县域内归侨侨眷3.5万。永春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县侨联”)与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简称“世永联”)为遍布海内外的永春人构筑团结、交流、融合的平台。
手牵手永春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1949年10月23日,永春县归侨民主联合会成立
1949年10月23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个县级侨联组织——永春县侨联成立!此时距离永春解放(8月23日)才仅仅过了2个月。同年11月27日,县侨联达埔分会成立;28日,蓬壶分会成立。至今,县侨联下辖12个乡(镇)侨联、158个村(居)侨联小组。

1949年永春侨联成立之初租用的办公地点
“为团结归侨侨眷、联系海外侨亲、维护华侨权益,促进祖国经济建设,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于1949年9月12日委派归侨徐志荣、张庆光、周亚华等先生负责筹备组建永春县归国华侨民主联合会。”在《永春县侨联成立六十周年纪念特刊》中记载,成立之初,徐志荣任主席、陈式皋任副主席,会所租用五里街民生路民房。
徐志荣。祖籍德化,192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来西亚各界爱国侨胞奋起支援祖国抗战。马来西亚著名侨领、庇劳永春公所的创办人之一、祖籍五里街埔头的爱国志士林光挺成立“抗日筹赈会”,少年徐志荣就追随林光挺,积极参与募捐筹赈活动。1939年,徐志荣出任彭亨明光小学校长,参加“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带领学生宣传抗日救亡,支援祖国的抗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彭关丹抗日游击队司令部”成立,后改编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七独立大队”(简称“七独”),徐志荣任政委。1944年,徐志荣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大力支援祖国抗日。
1948年6月,英国发布“紧急法令”,悬赏追捕马来西亚共产党员。徐志荣与祖籍玉坑凤溪村的康良石来到永春,并决定留在玉坑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9年出任永春县首届侨联主席。

余志荣

1957年兴建的永春侨联大厦
1957年,侨联大厦迁址桃溪畔(今址),并得旅居东南亚各地的李延年、尤扬祖、郑仓满、李尚维、周公甫、林邦玲等人近4万多元捐款添置办公设施。1978年,旅居香港的颜纯炯、张石麟、刘淑美、黄凉素、颜金炜等乡贤及香港永春同乡会捐巨款修建侨联大厦及装饰、设施等;同时期,旅居东南亚的郭从愿、颜彣桦、郑景新、王永桑及旅居世界各地的永春乡亲也纷纷为侨联建设添砖加瓦。1995年,在海外社团和乡亲的鼎力支持下,将原有石木结构二层旧楼及食堂进行翻新,六层高的侨联大厦拔地而起。

上世纪70年代新建的永春侨联大厦
“按规定,侨联的主要职责是有四项:群众工作、参政议政、维护侨益、海外联谊。”县侨联主席周少华说,县侨联成立近70年来,始终遵循“身怀爱侨之心,恪守为侨之责,多办利侨之事”的宗旨,为加强海内外的联系,增进乡情友情做着力所能及的努力。
心连心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
“永春永远是全球永春人的骄傲,永春的发展永远是全球永春人进步的不竭动力。新一届理事会将一以贯之坚持本会宗旨,进一步推进和密切世界永春乡亲的大团结,凝聚合力,积极作为,共创商机,携手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2015年3月21日至23日世永联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就职典礼在永春举行,新一届会长、香港永春同乡会会长陈章明在典礼上这样说。

1993年11月18日世永联成立

(本期图片由县侨联提供)
世永联由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发起筹组,于1993年11月18日在永春成立。该会旨在联系团结世界各地乡亲,敦睦乡谊;互通信息,共谋发展经贸事业;投资家乡,造福乡梓,繁荣所在国经济。时任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会长林国璋任首届会长。

林国璋
林国璋。祖籍外山乡云峰村。“上个世纪20年代,我的祖父带着3个儿子到海外谋生,当时我的父亲只有6岁。”作为“侨二代”,林国璋不仅事业有成,还对祖籍地满含深情。
在马来西亚,林国璋的“义利集团”是一家很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它的经营范围涉及矿泉水、棕榈油、房地产、塑胶等。1993年11月,林国璋受邀返乡参加第三届芦柑节。期间,时为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会长的他提出了创立更大范围永春人联合会的想法。“原来只是想将分布在亚洲的永春人联合起来,没想到,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感兴趣,一合计,就扩大到了全世界范围。”林国璋说,“将全世界的永春社团联合起来,是为了增进世界各地永春乡团与乡亲的团结与联系,敦睦乡谊。还有就是能够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各地永春人在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交流;相互间还能够互通信息,加强经济合作;当然还可以有系统地把各地乡亲的力量凝聚起来,共谋良策,积极协助各地永春人和永春本土的发展。”
世永联理事会每两年换届一次,由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永春会馆轮值。会徽由永春籍新加坡画家刘抗设计,它象征着四海为家的永春人心向桃源、情连故里、世界永春一家亲。
沃沃故土简简以声(代为结语)
自2013年3月18日《行走四海 根在永春》栏目首发,转眼已满三载。
从头篇《苦雨凄风路几千——永春人出洋史概说》到末篇《行走四海 根在永春》,三十篇长文,近两百帧新老照片。翻起的是一段段感人的旧事,忆起的是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留下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几百年来,这些人、这些事为永春、为世界增添了多少荣耀与精彩!
永春,地本不阔、土亦不厚,然它以醇美之姿育我子弟,故永春人不论走多远都色彩鲜明:
一是敢拼敢赢。从清乾隆时期率族下南洋的陈臣留及其子新加坡“自来水之父”陈金声、其孙陈明水陈明若、其曾孙陈若锦陈若淮皆为人中翘楚,其中陈金声、陈明水、陈明若、陈若淮先后出任马六甲华人领袖“青云亭亭主”;到三大杰出归侨(越南颜子俊、新加坡李铁民、印尼尤扬祖)谱写“一乡三侨领”的佳篇;再到东南亚长久流传足可代表“半个吉隆坡”的“一桌永春人”……永春子弟们无不是用勇敢的姿态去面对各式挑战、各样困难,并成就自己的佼佼人生。
一是思本、爱本、固本。“一个活着的人要思本、爱本、固本。”1986年,梁披云如是说;1987年,梁披云发表署名文章《对于永春教育的窥测》,全面把脉永春教育,绘就了梁老心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永春教育全景图。一句话、一篇文扬起的是几十年不息的热潮——旅外乡亲捐资永春教育的热潮。不论侨一代,还是二代三代,不止是个人,还有祖孙、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纷纷争相捐资,捐资额度从几百元到百万元,一时之间,不论软件还是硬件,永春教育都日新月异。
一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永春侨多,永春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忱遍及全球,旅居地、祖籍地都可见他们热心的身影。在海外,马来西亚华人“族魂”林连玉为华教鞠躬尽瘁,黄重吉、李延年等海外乡亲在南洋各地为改善当地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出钱出力,加拿大华人领袖陈丙丁为当地华人争取权利,……在国内,旅外乡亲梁披云从创建黎明高中到创办黎明大学,被誉为“春天的播种者”的梁良斗为永春教育力捐几千万,“新加坡面粉大王”郑仓满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捐资几千万,“永春陈嘉庚”郑文尧为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捐资几千万,……
一是代代相传、夫妇和鸣。传承是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不竭动力,永春籍海外乡亲打拼精神的代代相传有目共睹,且不必详说。单说对故土的深情厚谊和慷慨大方,竟也记下多少子承父志的美谈。梁清辉及其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几十年间三代人为家乡公益事业颇多贡献;郑棣、郑景新、郑怡平又是一家三代对家乡倾注深情;周公甫周守仁父子、周卿云周清楠父子、颜彬声颜金炜父子、陈秀明陈锡石叔侄、郑秀英陈章辉陈章明郑亚钦一家……数不尽代代相传的公益心、故土情。而梁良斗颜秀兰伉俪、张献其黄凉素伉俪、陈新民吴爱惜伉俪、林玉书廖花香伉俪……说夫唱妇随也好,道夫妇和鸣也罢,他们携手为家乡增添美好。
今天,本该不动声色,以理性为务的记者,然而手中之笔却已为感动浸透,歌以咏之:
古闽群山滋滋兮,
云霞澹澹以造物。
清扬水荡天成兮,
十里漾漾以长溪。
夹岸之桃夭夭兮,
其华以灼灼。
民生皆有所聊兮,
安居而乐业。
皇子释兵拓土兮,
翩跹桃林以为场。
千载古地桃源兮,
乡风淳淳以为固。
崇文尚武善商兮,
吾民阔阔以为壮。
君不闻,梅峰书院,云紫讲亭。层峦耸翠,有匪君子,文质彬彬,道风雅儒?
君不闻,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七娘红妆并武装,吞吐浮沉,刚柔兼济?
君不闻,茶马古道丰岑街,海丝源头,千里迎送,商友如云?
君不闻,“无永不开市”,百万赤子闯南洋,披荆斩棘,笑傲江湖?
先辈奕奕神采兮,
吾侪承志以为继。
兢兢修我故土兮,
宜居宜业以相欢。
留安塔顶灿灿兮,
瞳瞳如昼而啸歌。
大鹏层巅郁郁兮,
连天翔云以鹤舞。
陈酿汨汨深巷兮,
醋酸醇而永芳。
深耕孜孜细焙兮,
茶韵深而味甘。
百草集集沉芳兮,
香神宁而心怡。
吾永安居之典范兮,
乡民之福音。
今桃源端坐闽南兮,
尔何念乎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