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春南湖岩
几年来,我们有幸在三明、龙岩、泉州三市的交界处游览一番,发现这里古老岩寺很多,有东湖岩、西湖岩、南湖岩等,不知何因没有北湖岩。其实,三座岩寺都没有湖,大概因为地形似湖而得名吧!
东湖岩在一都镇黄沙村。1944年1月,永安、大田游击队在闽西北特委林大蕃带领下到黄沙村开展革命活动,将根据地成立在该村风景秀丽、树多林密的东湖岩,黄沙村因此成为老区村。岩寺在文革时遭到毁坏。2018年在市老区办的支持下,黄沙村村民自发捐款30多万元,依旧址重建东湖岩,并正在布置老区革命纪念馆。
西湖岩在大田县谢洋乡科里村婆娑山,背靠小山,前面的山势十分陡峭,视野非常开阔。这里没有茂密的树林,贫苦勤劳的人们将其四周山地全部开垦,种农作物。2002年,当地民众捐款7万元用现代的建筑风格重建岩寺,成为当地较有气派的一座建筑物。
南湖岩在永春县西部海拔1000多米的一都镇龙卿村龙山上,远眺崇山峻岭,风景奇特。南湖岩原名香积寺,又名香岭岩。始建于明朝。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壬寅正月初五日,重建香积寺(今香岭岩)。明正德元年丙寅(1506年),冯仁三舍田入香积寺。清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十二月十一日,重修香积寺。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重修香岭东厅额曰香山堂,奉祀二世祖五郎公。1986年重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主祀黄公祖师,配祀释伽摩尼佛、文殊、普贤,由龙卿、鲁山、林山冯氏百姓供奉,信徒主要分布在鲁山村、林山村和龙卿村等地。1999-2000年,龙卿、鲁山、林山群众捐款开通到岩寺的公路,修葺和完善岩寺。2016年,冯氏族人集资、捐资再次进行翻建,硬化公路。600多年来多次修建,几经兴衰,但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风格。
南湖岩寺背后是“温柔”而青翠的小山,有竹、有松、有水,蓝天白云缠绕,有时白云在飘动,要是看得入神了,会以为是小山在白云间行走。岩寺规模较大,建筑风格独特,斗拱、窗棂、木瓜和扛梁等木雕可以说是民间艺术精品的荟萃。通往岩寺的公路沿山坡平缓前进,居高临下,视野非常空旷,观赏那省道沿山脉盘旋而上的“山路十八弯”,游客无不叫绝。人们还在路边开园种茶,供游客观光。岩寺前泉水长流,田野风光更是美不胜收。再往前便是陡峭山峰,由于树木茂盛,一点也不觉得陡和险。岩寺左边的山坡上到处都是翠色欲流的毛竹,沿着山脉向远方蔓延开来,足有10里长。山风一过,眼前的竹浪此起彼伏,松涛阵阵,此时挺胸东望,无限感慨!有一位诗人游览后留下一副对联来赞美它:“南海一枝春,春及三山四甲;湖天千重浪,浪舒长卷大观。”这里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我们先后探访了这三座岩寺,发现殿堂里供奉的佛像都是释、道两家,前排摆放本寺供奉的神佛,有一尊或三尊,后排位置较高,都是摆放着三尊佛主。每处都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如一都镇的南湖岩供奉的黄公祖师,据说原来是在西湖岩。很久很久以前,大田县谢洋乡科里村黄家的祖先黄觉才由安溪迁入,生有四子,长子黄金童居工科名,老三黄金意出家为僧,后在西湖岩显化成佛,即黄公祖师。传说明朝初的一年,科里村的人们将黄公祖师迎到邻乡的一都镇龙山乞火。要起身回去时四个人费了好大劲都抬不动佛,锯了安放佛的桌脚,也抬不动,主持人发话:如果用山上的芒萁秆抬得起,就证明佛是不想回去了。取来两根筷子大小的芒萁秆一试,果然抬得起佛,令在场的人目瞪口呆。当地冯姓人家得知后,速建庙堂供奉黄公祖师,取名南湖岩。 □ 黄昌盛 文/图 |